都市快報訊 杭州還要下好幾天的雨,估計到週日,大晴天才會迴歸。
很多時候,只有到了下雨天,人們才會想起雨傘。
58歲的戴金爐,在翠苑四區擺攤修傘,已經有20多年了。攤位並不顯眼,繞過小區37幢,靠着文一路一邊的一扇鎖着的鐵門處。
每天來修傘的人,屈指可數,但老戴依然堅持在每天早上8點準時開張,就像是和翠苑這一片居民的約定好了似的。
沒用到零件,就不收錢
老戴的攤位很簡單,架着兩個大的遮陽傘,一個綠色的大鐵櫃裏,裝着好幾筐各式各樣的零件。還有一個飯盒和餅乾盒,一台紅色的錄音機裏,總是放着各種音樂。
但是老戴説,他最愛聽的,還是新聞。
除了修傘,老戴也幫人修拉鍊,補鞋子。
修傘攤沒有招牌,老戴也沒做過宣傳,但翠苑一帶的人都知道,社區裏有個很會修傘的戴師傅。
昨天下午,杭州下起了小雨,翠苑三區的魯阿姨帶着一把淺藍色的摺疊傘來找老戴。
“收傘時太用力,把傘柄給壓壞了。這傘還蠻新的,扔掉就太可惜了。”。魯阿姨説。
老戴邊聊着天,邊鼓搗傘柄,用了1分多鐘就修好了。因為沒用上修傘的零件,老戴沒收錢,這是他和老客户們的默契。
魯阿姨掰着手指頭算了算,找老戴修傘有五年多了。“大家夥兒都知道他的,社區搞便民服務活動,他都會參加。”
“謝謝啊。”修好傘,魯阿姨騎上自行車準備回家。
老戴擺了擺手,示意“小事兒一樁”。
就在這一句“謝謝”和兩回擺手裏,一來一往,攢成了老戴和翠苑一帶居民多年的情誼。這也是這麼多年了,老戴都沒想過要搬地方的原因。
夫妻倆修傘修鞋,拉扯大了女兒
老戴的老家在台州仙居,1997年搬到杭州的。當年住在西溪一帶,後來搬到了益樂新村。
來杭州那一年,老戴有了女兒,他是想着給女兒挑個好學校上學才來搬到杭州來的。
修傘這門手藝,老戴是和表叔們學的。“一輩子也沒幹過其他工作,就會修傘。”老戴説。
老婆也是個手藝人,在翠苑三區置了攤子,幫人補鞋子。夫妻倆都是個熱心腸,每次社區組織便民服務活動,他們都會參加。
老戴説,修傘這個生意,在6年前還算可以的。
修一把傘一塊錢左右,一年下來,還能存個一兩萬帶回老家蓋房子。
這麼多年來,老戴夫妻倆就是靠着修傘修鞋的手藝,拉扯大了女兒,供女兒上完了大學。
如今,女兒已經大學畢業,找了一份農業測量儀器銷售的工作,蠻穩定的。老戴説,他們的生活壓力也就沒那麼大了。
20年不漲價
魯阿姨走後,老戴開始修另一把摺疊傘,那是一個老客户前幾天拿過來修的,並不急用。這把傘幾乎是散了架的,傘骨全都斷了,他就用鐵絲一根根給串起來,再逐一固定好。
“這把傘修好收多少錢?”我問他。
“3塊錢。”老戴説,比重新買一把便宜多了。
手上傘還沒修完,65歲的胡阿姨拿來一條皮帶,讓老戴幫忙打3個洞。
“皮帶是我女兒的,她太瘦了,不打幾個洞就用不了了。”
老戴給皮帶打完洞,胡阿姨又拿出了一件小孩子的外套。“這是我外孫女的,春節期間剛買的,沒穿過兩回,拉鍊就拉不上了。”
胡阿姨説,“只是拉鍊頭壞了。如果這樣就扔掉,真的太可惜了,還很新的啊。”
老戴給新外套換了個新的拉鍊頭,一共收了胡阿姨3塊錢。
社區的人多説,老戴收的幾乎就是材料費,人工費就都免了的。
這幾年,來修傘的人少了很多,老戴賺得也少,但是一直沒漲過價。
“來的也都是年紀較大的人。”老戴説,就沒怎麼見過年輕人來修傘的,有也是家裏的老人讓他們來的。現在買一把傘也不貴,年輕人圖省心,也就很少拿來修了。
老戴的鐵櫃子裏,裝了好幾盒的修傘零件和拉鍊頭,這些都是他在杭州的各個小店裏淘來的。
“如果不是幹這一行的,估計很難找得到。”老戴説。
一天來修傘的人多多少?
“也就10來個吧。”老戴説,這估計還得算上來補鞋的人。
前陣子都是大晴天,幾乎沒有人找老戴修傘,這幾天,杭州下起了雨,才多了幾個。
20多年過去,老戴還是老樣子,用不到零件的小修修,就不收錢。
早上8點準時開張,到了下午,如果兩個多小時裏都沒來活兒,老戴就收攤了。
“社區裏還真的要有戴師傅這樣的攤位,不然一件好好的新衣服,就沒法穿了。”
每年,都會有不少讀者打進85100000熱線問杭州哪裏有修傘補鞋的地方。雖然買一把傘也不貴,但還是有人願意踏破鐵鞋,在杭州找修傘匠,就為了一把值得花時間和精力去修的傘。
在杭州,像老戴這樣支着修傘、換拉鍊頭攤位的,不仔細找,估計是很難找到了。但就是這些擺在小區裏不起眼位置的攤位,這些老手藝人,方便了許許多多的居民。